文章详情

《呐喊》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9

《呐喊》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呐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呐喊》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难点: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在叙述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联系?

2、作者有没有发议论?如果有,哪些是议论?

3、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

词语注释: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P149注③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P148注⑤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P150注②

久违:好久没见。P150注③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占有。P151注③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P154注③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解题: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篇《自序》。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法。娓娓而谈,侃侃有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

"自序"指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文。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层(1自然段)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即全文的"文眼"。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革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喊》的缘由。

第二层(2─10自然段)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着重叙述弃医从文的经过,具体说明"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选用典型事例)

1、绍兴父亲患病: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医的种子。(选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学: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选用《全体新论》《化学卫生论》等课程)

3、仙台学医: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

4、东京治文: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选用《新生》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的镜头──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按照鲁迅当时的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动。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新的生命"的诞生的希望。结果,《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梦"又一次遭到破灭,使鲁迅感到寂寞痛苦。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痛苦的经验,促使他严格地解剖自己,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

作者为什么具体叙述他当时那种寂寞悲哀的心情?

因为他当时的心情,与后来《呐喊》的创作密切有关。后来《呐喊》所反映的许多重大问题:旧社会的积弊、国民性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教训等,几乎都在这种"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这是好"梦"破灭与勇猛战斗之间的过渡,是爆发前蓄积力量的沉默,正是《呐喊》创作的重要酝酿准备。着重记叙当时的心情,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呐喊》产生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点、创作态度。

第一层(11─17自然段)创作小说的动机。

5、北京S会馆抄古碑: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寂寞、苦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

6、北京朋友索稿:详写寓意深刻的关于"铁屋子"的对话,生动反映了十月革命给鲁迅以"新世纪的曙光",认识到唤起民众,就能毁坏铁屋子,从此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这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

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敇抉择学医,敇治病救人;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梦",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第二层(18─20自然段)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对小说能成集的心情和小说集《呐喊》的命名。

创作是为慰藉猛士而发出呐喊,当然须听将令,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

先交代一下从寂寞到呐喊的变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说,年青时候经历了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已处于寂寞之中。在寂寞之中开始动笔,为什么"仍不免呐喊几声"?就因为"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和悲哀"。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有前躯"。(不畏惧向前冲锋)

"听将令"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释,是指"那时革命的前躯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自选集〉自序》

"听将令"反映到现实里,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写出了积极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呐喊》含义的两个方面:

1、为了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的呐喊;

2、为勇猛的革命前躯助威帮阵的呼喊。(出于鲁迅的谦虚)

小结:

一、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

作者抓住《呐喊》缘由这条线索,叙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好梦──寂寞──呐喊(叙事线索)

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夹叙夹议:

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敁侮蔑敋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敁走异路,逃敁异地敋";学洋务是"将灵魂敁卖敋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论:"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落在文章的结穴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然呼应。

三、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关于铁屋子的争论:

铁屋子: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示众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呐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取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从事写作的原因、目的和将他的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在学生课外自读,对课文内容熟悉的机车上,就重点、难点做指导、点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一起回忆进入中学后已读过的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故乡》等。指出它们都出自《呐喊》,它收集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板书:“《呐喊》”,提问该词的本意。明确它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板书:“自序”,提问鲁迅取书名为呐喊的原因,导入课文。明确我们读完这篇鲁迅自己写的说明写书目的和经过的自序,就可以知其用意何在了。

二、理清全文的叙事线索。

投影:

“好梦”(青年时代的三个梦)——“寂寞”(梦境破灭后的沉默)——“呐喊”(沉默后的爆发)

三、分析课文要点。

本文叙事线索清晰,划分两大部分的界限很分明。以“S会馆”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

1、有重点地分析第一部分(1-10)节。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到“五四”前夕所走过的一段曲折的历程,着重说明写作《呐喊》的思想根源。

教师范读第1节。读后抓住词语“梦”“欢欣”“寂寞”“而”“偏”等。着重讲析第1节。指出其为全文总纲,是理解这篇序言的关键。

板书:“梦”,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第1节)

粗笔勾勒第(2-6)节框架。

板:书:第一个“梦”,到南京去学洋务,寻求别样的人们。(第2-3节)

第二个“梦”,到日本学医,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第4节)

第三个“梦”,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第5-6节)

第7-10节主要写作者梦后的寂寞及在寂寞中继续探索、追求。对此点到即可。后面讲写作手法时可适当展开。

2、有重点地分析第二部分(第11-篇末)。记叙《呐喊》的诞生和有关问题,着重说明创作《呐喊》的直接目的。

对11节,讲明S会馆里钞古碑,让生命“暗暗的消去”,反映了作者在“冰冷”的环境中求索,为日后的呐喊作准备。景物描写待讲写作方法时展开。

齐读与金心异谈话的段落。读后指出老朋友金心异的来访,关于打破铁屋子的谈话,是鲁迅生活、思维的一个新的起点。

抓住“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等词语的比喻意义重点讲析此部分内容。指出“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中国、旧社会;“熟睡的人们”比喻当时“愚弱的国民”;“大嚷……”“受无可挽救的……”比喻宣传的力量使一些较为清醒的人提高觉悟,使他们认识到黑暗的浓重,处境的险恶,如果这样做的话,无异于使他们身受的苦痛比许多“从昏睡入死灭”的愚弱者厉害得多。

上面的比喻,表明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我的确信”,是指着眼于眼前铁屋子的“无窗户而万难破毁”而言。旧的统治势力和观念力量还很强大,而人民又正“熟睡”(愚昧落后)。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旧“好梦”破灭的教训。对金心异所言“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是同意的。可见,鲁迅当时对于推翻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希望在于将来”。正因为如此,他终于答应金替《新青年》写稿,写出了第一篇《狂人日记》,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

教师范读“在我自己……”到篇末,重点讲析:

《呐喊》的动机和目的:(1)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

(2)“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的方法和原则:(1)“听将令”。

(2)“不主张消极”。

(3)不使青年“寂寞”。

四、课文总结

提问:1、鲁迅的这篇《自序》主要叙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

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

2、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两大两大特点?

(1)、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附表如下)

时间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1898-1897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1898-1902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1904-1906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1907-1909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1912-1917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思,思索追寻

1918-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阅读《呐喊》中未读过的篇目,写一篇读书笔记。

《呐喊》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北京胡同》,大家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是为何写这篇文章的?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末》写作的序。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学习的课文《〈呐喊〉自序》也是一篇序,与前面所学的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所的,属于自序。

2.出示目标

学习本文,主要有三个目标。出示投影片。

3.学习过程

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大家说说看看,有没有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的意思。鲁迅先生是要为谁呼喊呢?课文中有没有答案?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

学生找出并读。(投影幻灯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问: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他是在给一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

提示:同学们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而写的,作者针对少数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明确:(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2)(出示幻灯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猛士”是指哪一类人?明确: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提问: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学生讨论。

提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明确:寂寞里。

提问:“寂寞”是什么意思?明确:孤独冷清。

提问: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

提问:“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文字一一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提问:好,我们刚才找出了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句子,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他为何感也到寂寞?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作者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继续提问: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提示:因为他自己曾经叫喊过,可最终怎样呢?明确:最终失败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之呐喊的、最后又遭失败的是什么事?

明确:创办《新生》杂志

提问:创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第5小节:所以我们的第一……)

明确:改变国民的精神。

提问: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明确:愚昧落后麻木。

提问:作者是如何产生这一想法的?

明确:在仙台学医时看到幻灯片:一大群围观日本人杀自己的同胞。

提问:我们再继续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又是为何去学医的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总结:应该说,鲁迅先生当初选择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文,猛士们为何会寂寞?因为他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时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请同学看课文第18小节: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有人来赞成,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也许是感到寂寞了。

既然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提问: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讨论明确:作者在金心异(钱玄同)的引导之下,思想发生了变化。金心异是怎样说服引导作者的?请同学们看课文19-21小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样看来,作者再次从事文学创作,完全是因为金心异的鼓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提示:作者是否真的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进一步提示学生阅读课文21、22、10三个小节。出示幻灯片。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教师总结: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完全因为金心异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最后,我们再思考几个问题:作者年轻时做过哪些梦?

学生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学洋务改变命运

攻医学救国救已

治文艺改变精神

教师总结: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下面,我们再来概括一下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从课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经历了哪几个过程?从年轻时的一个一个的好梦到梦破以后悲哀的寂寞,到最后的奋起呐喊。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呐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2.《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3.《呐喊》自序 教案教学设计

4.《 呐喊》自序 教案教学设计

5.《呐喊》自序优秀教学设计

6.《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7.《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8.《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上一篇:《呐喊》读后感名著书评
  • 下一篇:修理厂规章制度
  • 专题推荐
    随机推荐
    随机推荐
    作文
    话题作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考试作文单元作文英语作文字数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写作指导
    语文
    成语大全近义词反义词谜语大全歇后语汉语拼音同义词阅读答案教学课件造句朗诵稿说课稿教学反思征文教学设计
    美文
    经典美文优美句子诗歌散文微小说随笔日记摘抄人生哲理励志成功故事名言格言签名说说座右铭语录话语
    文学
    文学体裁唐代诗人宋代诗人现代作家名著阅读佛学经文其他类
    古诗文
    文言文古籍
    实用文
    评语台词祝福语入团申请书演讲稿主持词实习报告述职报告总结合同范本工作计划辞职报告策划书自我鉴定口号心得体会邀请函检讨书礼仪常识介绍信
    试题
    教案
    公文
    事务文书会议文书交际礼仪文书经济财务文书
    素材
    黑板报手抄报折纸剪纸图片